今周刊1016期有台茶專題報導,其中有篇講鹿谷比賽茶的專題,部分內容和我之前寫一篇講比賽茶的論點相近。
我常跟不懂茶的朋友講,茶葉外行又想買茶,買主辦單位有官方性質的比賽茶就對了。講是這樣講,我勸人買,自己卻一直沒買,因為我買當季台茶都是要現喝的。講白了,比賽茶是送禮和投資用的。
之前寫的內容如下:
只要是比賽,就會有規則。這不是必然之惡,而是一種讓參與者共同遵循的規矩。
個人的看法,比賽茶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中,多年前台茶外銷失利,開始轉為內銷,全民喝茶風氣興起,茶行林立,我們台灣人喝台灣茶,外行的才把喝比賽茶當標準,老茶人誰不是到茶行試茶。直到島內觀光風氣興起,很多人會到山上找茶,甚至網路興起後又變成網路買茶。對很多人來說,比賽茶不是買給自己喝,而是送禮用的。⋯⋯
因為我們台灣人對台灣茶熟識,所以我們不用依賴比賽的評鑑制度,好比法國人喝葡萄酒,相信也不會像其他國家的人,那麼講究是不是那五個等級酒莊的酒,他們自然知道哪個酒莊、哪個品牌合自己口味,畢竟那五個等級的酒只是法國葡萄酒的少數而已。
而法國以外的人,少了當地的優勢,自然買名氣大,容易了解的酒。當台灣茶走出台灣,如果外國少了台灣茶行這種坐下來試茶聊天的經營模式,什麼樣的茶可以讓外國消費者可以信任而持續購買?那就是品牌了!
比賽茶就是一個品牌!好比有些外國機構每年也會辦理的葡萄酒品鑑,一但得高分的酒就會受到市場追捧,是同樣的道理。外國人看到「XXX比賽茶」,只要認同這個比賽茶的茶湯滋味,每年春冬兩季照著買,就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沒試喝,也不用怕踩到地雷。因此,台茶外銷,比賽茶會越來越受重視,就因為有公信力。不管我們自己喜不喜歡,每次的比賽茶能持續維持相同的標準和品質,這就是公信力。
- Jun 23 Thu 2016 09:58
今周刊1016期台茶專題報導有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