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晚期外國軍事強權入侵,迫使清朝開放通商港口,清朝對外貿易也急速成長,各類工藝品被大量製造外銷,各類作坊也大量成立,比如磁作坊、畫作坊、玉作坊。如流水線般的工序製程,制式化生產的工藝品,傳世的龐大數量使得這類物品在文物價格起飛前還不太受市場。
記得在十幾年前,古玉因為深受台港藏家喜好與追捧,玉市場上好東西越來越難碰到,但市場子裡最多的就是花片、帶勾、扳指、髮插、煙嘴、翎管這類的玉器。而清末圓片狀玉器也是四處可見,售價都在一千五百元台幣上下。
這件「福在眼前」大概是在民國八十一年購買的,當時雖然這類玉器很便宜,但是因為場子裡看到的太多了,東西一多就不會覺得特別,所以也不會想多買幾件收藏,也沒想到後來價格會漲那麼多倍。
以前在玉市認識一個前輩,他是在文革後期就開始收古玉,他說這類玉器當時由大陸賣到香港都是論斤賣的!他都和朋友跑去香港買古玉,光是他自己就收了一兩千件鏤空片狀玉器。因為數量太多,他都是幾十片疊在一起,用報紙捲起來這樣收著。那時候聽了就很羨慕,現在來看更是不得了。因為不熟,無法驗證他所說的,就不知道是不是吹牛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