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青玉螭紋鐲.jpg
  我認為清代玉器最常見的做色手法就是烤皮,因為烤皮的工具最簡單,也沒特別的密技,就是手法細膩程度而已。
  清代留黃皮的玉器特別多,這應該是受乾隆皇帝喜好的影響,但是黃皮籽料哪有那麼多?而且留皮位置又那麼巧?事實上應該僅有少數是天然皮色,多數是「人工皮」(無皮色人工作色)、「加強皮」(原本皮色上再加上人工作色)。
  參考故宮舊藏的這件清代青玉螭紋鐲(圖一,故玉9618),這是一件很漂亮又罕見的高浮雕玉鐲,看這件玉鐲上面的黃褐斑紋分布位置高低、內外皆有,當然不可能有一塊帶皮籽料長這樣子,而被用來做成玉鐲,這件的黃褐色斑紋就是烤皮作色。
  鍾玲老師所著的「玉緣」,書中有個故事剛好可以做為烤皮的研究,故事大概是這樣:台大的何教授喜歡用沸水煮玉,認為可以將玉中的雜質煮出來,有次煮玉時忘了留意時間,鍋內的水燒乾了,玉器就在鍋內乾煮,就變成照片上的樣子(參考附圖的玉鵝)。
  看看照片上白玉鵝的黃褐色,像不像皮色呢?這是沒拋光過的,所以看起來乾澀,若是修整一番後再細細拋光,甚至上了一層蠟,讓表皮看起還光亮,或許會是一場真假皮之辯。
  從這件「無心之作」,可以想像清代烤皮是否也是如此?是拿著玉直接火上烤?還是拿著燒紅的烙鐵煨玉?不管怎樣手法,烤皮這種手法是清代玉器最常見的作色方式。
故宮 清代青玉螭紋鐲 圖片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f/a0/2b.html

23517648_10214966118811823_7461029944956950813_n.jpg

23471929_10214966119011828_3583163755836347488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