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賢老師上課時多次提起楊建芳老師對他的教導,好的老師真的會讓人懷念一輩子!
最近去旁聽黃翠梅老師的碩博班古玉研究課程,每週要讀好幾篇玉器學術報告,才真的體會學界非但各擁山頭,多的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蛋頭學者。所以跟對老師很重要。
我把紀念楊建芳老師和牟永抗老師的兩篇文放在一起,雖然已經不能聽到楊、牟兩位老師的教導,慶幸我還認識廖泱修老師、陳啟賢老師、黃翠梅老師可以請教(不是其他老師不優秀,而是我不認識)。
========
懷念楊建芳老師
  十月中到台北上課,剛好週六晚上玉翫雅集餐會宴請創會會長蔡勝雄藥師,晚上張姐開車載陳啟賢老師前往參加,我也順便搭便車。
  車上陳老師聊到眾志出版社即將出版的新書,還說要趕緊寫序,儘快發行,將書拿給楊建芳老師看,楊老師看到書一定會很高興。
  我就問:「不請楊老師寫序嗎?」
  陳老師說:「楊老師年紀大了,已經臥床一段時間了,沒辦法寫。」
  陳啟賢老師創立「眾志美術出版社」,發行的古玉書籍受到市場肯定,二手書價比發行價格還高。陳老師印行這些古玉書籍不是為了牟利,純粹是要發揚楊建芳老師的學術理念並推廣古玉研究。陳老師也特別重視「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這個頭銜,和大陸「文物出版社」談合作時,為了書籍能不能冠上「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系列叢書」這個名稱,甚至寧可放棄合作。可見陳老師對於楊建芳老師的傳承有多麼重視!
  我以前看一些學術文章,往往不能體會學者的研究思路,直到上了廖泱修老師的課,才學習到研究古玉的方法。今年再跟著陳啟賢老師學習,才知道陳老師對玉礦、紋飾都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基礎紮實,微痕研究可說是厚積薄發的成果。雖然我沒有上過楊建芳老師的課,廖、陳兩位老師都是師承楊建芳老師,從廖、陳兩位老師古玉研究的態度,可以想像楊建芳老師必然是一位治學嚴謹學者。
  我對楊建芳老師最深刻的印象,還是看了「龍紋、渦紋、穀紋、蒲紋、乳丁紋、東周玉器主要紋飾的演變及定名」這篇文章。現實的講,我也不是學術派,我重視的文章不是只討論圖騰意涵,而是要對斷代、辨偽有幫助,楊老師這篇文章堪稱代表。一篇三十年前的文章還能不斷被引述並延伸研究,可見論述的權威性!可惜不能聽楊老師親口講述一遍,否則必能更深刻瞭解紋飾演變的脈絡。
  驚傳楊建芳老師已於昨天(2020/12/06)早上仙逝,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特為文紀念。
=========
紀念牟永抗老師
  今天旁聽黃翠梅老師的課,充當軍火供應商的角色,帶了許多有明顯工藝痕跡的玉器做為教材。
  某姐(她交代我不要提起她的名字)帶了一組俗稱蛇皮管的電動鑽頭工具,振漢帶了鑲金鋼砂鋼絲的鋸子,讓學生實際操作,從刻玉的過程感受玉石的硬度。
  這次課程要讀四篇有關玉雕工藝的學術報告,讀了黃宣佩的「良渚文化製造玉器用砣之探討」(2001),越看越生氣,他把管鑽、桯鑽這類旋轉動力的工具痕都判定是砣痕,用以判斷良渚就有砣具,這種標新立異的說法,真是貽笑大方。
  接著讀了牟永抗老師的「關於史前琢玉工藝考古學研究的一些看法」(2003),文章裡沒有指名道姓,但明顯駁斥黃宣佩等人的論點,舉例說明一一打臉,看了真是太舒爽了!
  2006年時,我和高哥、謝大哥(現任台南市文物協會總幹事)都在高雄上廖泱修老師的古玉課,那是余師母范我存女士透過謝黃扁文化基金會開辦的免費課程。那時牟老師剛好應邀到南藝大當交換學者,余師母特別邀請牟老師到高雄演講。
  我和謝大哥一起去校內宿舍接牟老師夫妻,謝大哥開車,我負責陪聊天。我很想向牟老師請教玉器,可是牟老師夫妻比較關心台灣的公教、勞工薪資、福利制度等,所以到高雄的路上都是談這些,演講時牟老師才開始講他主持挖掘良渚遺址的點滴。
  演講後餐聚宴請牟老師夫妻,之後還是我和謝大哥送牟老師夫妻回學校。回程時總算有機會和牟老師聊到一些玉器的問題。
  在這大半天的相處過程,感受到牟老師是一位嚴謹而且正直的學者,他問的問題和他回答問題,顯得務實而且直言不諱。當時我沒讀過2003年那篇文章,現在看到,這文章還真是顯現牟老師敢言的個性!
  網路上找到的牟老師這篇文章編排有點亂,但值得一看。縱使已經是17年前的文章,牟老師也已仙逝,但牟老師的真知灼見,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
http://www.ddhty.com/show-1918-5861-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