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95534_1289816311165010_3815838375654621434_n.jpg

26166631_1289816327831675_809178707611442044_n.jpg

    新山玉被稱為蘇玉的由來
  剛玩古玉時,有位玉商前輩拿一件花片教我,用台語說:「這是蘇啊。」
  我問前輩怎麼分辨?
  前輩說:「蘇啊玉比較軟。」
  當時前輩傳遞給我的資訊,他口中的「蘇」是指酥軟的「酥」、而不是蘇州的「蘇」。後來我自己看書找資料,才了解台語講「酥啊」或「酥啊玉」是指東北的岫岩玉。而中文其實是寫蘇州的「蘇」,而不是一些玩玉的人因為這種玉料的質地較和闐玉軟,自己想像成酥軟的「酥」。
  為什麼現代稱為「岫岩玉」的這種主要產地在東北遼寧岫岩縣的玉料會被稱為「蘇玉」呢?
  蘇州從明清時期就是玉雕重鎮,大名鼎鼎的陸子岡就是明代蘇州人。「蘇州工」、「蘇作」都被用來稱讚蘇州手工藝術的精緻風格,現代亦有用「蘇玉」統稱蘇州製作的玉雕,但是將岫岩玉稱為「蘇玉」,我懷疑這個名稱同樣和蘇州玉雕有關。我一直在找這方面的資料,直到前一陣子在網路上搜尋到幾篇文章,覺得大致上可以把蘇玉名稱的由來串聯起來。
  雖然岫岩玉這種玉料在古代玉雕裡很早就出現了,但不只「蘇玉」是個新名詞,就連「岫岩玉」也同樣是個新名詞。民國初以前的玉器書籍上都沒這兩個預料的稱呼。王素存在「玩玉瑣談」書中寫:「東北玉,即我國東北部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所產之玉,昔為北狄所居,因稱狄玉。」
  王素存幼時家居南京,跟隨其父鑑賞古玉,「眼見各種玉器,耳聞諸客論說」長而亦愛玉器。王先生移居台灣後在光華商場販售字畫(牯嶺街舊書店藝蘭書屋主人),這本書是1979年出版,應能代表當時台灣古玩圈的一些見解,可見「岫岩玉」或「蘇玉」這兩個名詞流行是這之後的事了。
  為什麼會有「蘇玉」這個名詞的出現?在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官網「蘇州製玉三十年」這篇文章裡有透露一些訊息:
  「蘇州所用的玉材,在清道光之前多用新疆和闐產的白玉,產品有磐、如意爐、瓶以及麻姑、壽星、觀音等陳設品,也有珮、環、簪、鐲以及挖花玉片之類。同治以後,緬甸的翡翠大量輸入,更豐富了玉器的品種,產品不僅在國內銷售,還遠銷歐美、澳洲及南洋等地。光緒末年,和闐玉中斷,遂改為東北產的新山玉材,產品以平面挖花的玉片為主,然後批給上海嵌在家具、首飾上。」
  新山玉就是岫岩玉,從上面這段文字可以得知,蘇州玉雕原料從以和闐玉為主轉而以岫岩玉為主,是清朝末年就開始的事,但不是清朝末年才有用岫岩玉做花片。蘇州生產的花片主要用在鑲嵌上,特別是20幾年前市場常可見到鑲片狀岫岩玉雕的插屏、掛屏、屏風等工藝品,那些玉片應該都是蘇州生產的。
  為什麼說這些花片都是蘇州生產,別的玉器廠不會生產嗎?我掌握的資訊有限,當然不能排除其它玉器廠也有生產岫岩玉花片的可能,但「蘇州製玉三十年」這文章有提到「計畫經濟」這個名詞。
  「解放初,已陷入困境的琢玉工匠只能依靠政府的組織才能解決原料、加工、銷售等問題。 60年代以後的計劃經濟高度發展時期,玉器生產完全陷入了“計劃”的控制之中。當時90%的玉器是外銷,多數產品由外貿公司定點生產,或由外貿公司定點採購,甚至帶材料上門加工。不僅如此,80-90%的原料也是按輕工部下達的計劃採購,不足的10-20%可向滬、京等地配額多的工廠購買。從原料到銷路的控制,使企業只要按質按量完成指標,基本上不需要競爭。」
  「其次,計劃經濟可以保證企業生存,但難以促進企業推出精品。玉雕行業的用料高低與產品檔次是正相關的。根據配額,蘇州玉雕廠每年耗費85噸玉材,其中不到10噸是高檔材料,多數用岫玉這樣的低檔材料,產品的檔次自然不會太高,品種也較單調。為迎合國外市場的需求,這一時期的玉器品種主要是立雕擺件,包括爐瓶、仕女人物、花鳥、走獸,其他還有與首飾盒配套的用於出口的鏤雕花片,年產達數十萬件。 80年代後期因為出口需求的降低,花片逐漸減少。」
  從這兩段可以看出那個時期的計劃經濟是從「原料取得」到「生產銷售」都受到官方的安排與控管,各玉雕廠產品有區隔,彼此不存在競爭關係,而蘇州玉器廠被分派的任務就是專門做花片的廠。
  文中所述該時期蘇州玉器廠年產數十萬件以岫岩玉為主的花片,並且以外銷為主。這麼龐大的數量散到國外市場上,岫岩玉與和闐玉的差別自然會受到關注,那麼市場又怎麼稱呼這種與和闐玉不同的玉料呢?我認為應該是因為這些玉器是來至於蘇州,下游商人和消費者不瞭解玉料產地之下,就以玉雕來源為名,將之稱為「蘇玉」,以示與和闐玉的差別。
  另外參考一篇文章,前蘇州玉雕廠廠長黃鶴鐘在「玉雕工具怎麼演變的」文裡裡介紹一位玉雕老藝人:「一位十幾歲時,他就在金門外朱家莊學做玉器了,老闆叫邵金生(其子後為合作社的創辦人),工廠有五六十工人,主要生產“凡貨”,亦稱“河南莊”,以新山玉為主要材料,產品多為碗、杯、手鐲等。 36歲的郁伯榮參加了合作社,開始了技術革新,不僅改革了玉雕機,還動腦筋製作了電動開料機和拉鑽機。 」
  依文中時間推算,這位郁老先生是1920年生,文中顯示30年代一些蘇州玉雕廠就已經以岫岩玉為主要材料,這和「蘇州製玉三十年」文中寫的:「清末民初直到解放前夕,蘇州玉雕行業面臨原料稀少、產品滯銷、工人失業,始終處在岌岌可危的狀態中。」描述是吻合的。
  在創匯期蘇州玉雕廠大量生產之前,蘇州玉雕經歷數十年的慘淡時光,那時是以「新山玉」或者如王素存寫的「東北玉」來稱呼岫岩玉,特別是現在的玉雕書籍上依然很多都採用「新山玉」這個名稱。蘇州玉雕界會用「蘇玉」來形容蘇州玉雕工藝,但不會用「蘇玉」來形容些岫岩玉。在兩岸隔離的那個時代,香港是台灣人購買「匪貨」的最主要管道,台灣人對大陸情況陌生,「蘇玉」個詞應該也是台灣人從香港人口中得知的,而「岫岩玉」是後來了解這種玉料產地後才有的稱呼。
  中文寫法是「蘇玉」,台語「蘇」和「酥」同音,加上岫岩玉硬度比和闐玉低,有些人把台語翻成中文字才會把這種質地寫成是「酥玉」。用本文順便幫「蘇玉」正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