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玩古玉的時候就是偏好外觀看起來年代越久遠的越好,十分沉迷於沁色,就像一位同好說的,就跟紅酒、普洱茶、烏骨雞一樣,黑的好!
  這個扳指就是那個時候買的,會想到這個扳指,是因為郭典霖兄剛好在臉書貼和郭玉蕙小姐的合照,看到郭大姊讓我想起這段往事,特地拿出來拍照寫下這段往事。
  這件扳指是民國80年時我在高雄玉市跟郭大姐買的,一直到現在雖然我有很多扳指,但這件依然是我夫妻很喜歡的玉器。
  當時我手頭並不寬裕,很少買超過三千元的東西,郭大姐並不因為我買不起高單價的玉器就看輕我。記得有次她攤位前來了位大客戶,郭大姐從桌子底下拿出一件高檔的玉器給大客戶看,我剛好在旁邊伸長脖子偷瞄著,那是一件年代不錯的一把抓圓雕動物。
  郭大姐等大客戶看完要遞還給她,就說:「也給我這位朋友看看。」
  那件不只買不起,連問價的勇氣都沒有,能上手欣賞,當下心裡很感動。
我向郭大姐買的玉器好像只有三件,第一件就是這個扳指。看到這個扳指又黑又油潤,愛不釋手卻又怕買不起,問價的時候心裡更是忐忑。郭大姐很豪爽,開價一千元,在郭大姐的攤位上能聽到這個價錢,真的讓我感激不已。
  當年這種黑色的沁稱為「水銀沁」,大面積黑色沁又叫「黑漆古」,一絲一絲的黑色條紋叫「牛毛紋」。其實這種顏色是提油上色,不是入土自然形成的沁色。提油的工藝也分老提油和新提油,近代做成黑色沁的應該另有方法,稱不上提油。這種黝黑又油亮的應該是老提油,那時候看到種黑色大家還是習慣以水銀沁稱之。
  而關於沁色的真偽,當時故宮文物月刊已經有撰文專家發表看法,我反覆拜讀數遍,真水銀沁還在虛無飄渺間,我是以老提油的認知購買這件,因為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句行話叫「老提油當真沁」,老提油這種加工的工藝年代比較久遠,加上那時候不喜歡白玉,覺得有色的才對味,喜歡的就是這種東西。
  在那個扳指數量很多的年代,又是我沒什麼錢的時候,會買這件扳指除了「好色」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雖然說扳指是滿人入關建立清朝才開始流行,我是覺得滿人入關前應該就有玉扳指,只是建立清朝後,滿人掌權又富裕,玉扳指才大流行。
  不論清以前滿人是否就有玉扳指,起碼在仔細分辨玉扳指的形制,還是可以發現細微的差別。玉扳指兩頭往內倒角的幅度不同,一些皮殼特別油潤看起來年代比較好的扳指兩頭的倒角幅度越相似,也就是兩頭那邊是上?那邊是下?並不明顯;而皮殼越新看起來年代比較近的扳指兩頭差異就越明顯,很輕易就可以分辨上下的不同。
  所以在這個扳指的工藝引發我對扳指年代的質疑,傳世清扳指樣式雖然差異不大,但應該還是有早晚期的些微差異可以分辨。
  雖然我一直堅持這個看法,後來我也收了很多扳指,只是欠缺有出土年代可供佐證的考古資料驗證,所以小小意見僅供參考。

14095820_10210572666698266_1150089744522431822_n.jpg

14079808_10210572667978298_4146464298590015590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