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當了一年的國小家長會常務委員,有次家長委員開會,校長很感慨的說:他剛當校長時,每年都能爭取到一百多萬的修繕經費;換人當市長後,就逐年減少,從幾十萬降到一年只剩十萬!直到現在很難拿到經費了,就算家長會裡還有兩位市議員家長,一樣要不到經費,因為根本沒預算。他跟教育局反應,教育局反而要他去跟學校的家長會要錢。所以他很慶幸有家長會的支持,校舍整修經費才有著落。
當時的家長會主要成員有兩位上市公司老闆和很多醫師,還有很多的家長志工,對學校的向心力很強,家長會費的收入在全市國小排前兩名,讓許多家長會資源較少的校長十分羨慕,因為就算家長會沒錢可補助,他們也一樣很難向教育局申請到經費。
不管財政赤字多寡,沒聽過哪個縣市政府總預算是縮水的,那怎麼會沒錢給學校整修校舍呢?錢不是沒有,是挪用亂花浪費掉了!辦活動放煙火甚至親自拍廣告在電視媒體播出,這是現在部會和行政首長最喜歡做的事,有的還喜歡公款出書講政績,還連續印好幾本成一套,交給里長發送里民;可能印太多了,還在選舉前發給國中小學生一人一套,讓他們帶回家。我陸續拿到好幾套,說真的,印刷精美丟掉可惜,拿來擦屁股又嫌太硬,讓我好生為難。
這些官員少浪費,學校就會有經費!
==============================================
台南》裁併校 夢魘不斷
【聯合報╱記者劉金清 】 2008.01.18 03:50 am
國中小學本周結束課業,學生開心放寒假,不過部分學校卻要面臨裁併校夢魘,學校、社區忐忑不安。
兩年前縣內掀起巨大的裁併風,地方人士雖極力抗爭,仍難逃裁併命運,此後小校每年都戰戰兢兢唯恐「滅頂」。縣政府強勢執行裁併校,一方面為減輕財政負擔,同時強化同儕學習效果;社區、家長極力反對裁併校,主要考量學生上下學不方便,地方失去精神堡壘。
執行以來,縣政府雖然聲稱,提高了學生競爭力,但缺乏客觀標準。倒是有些小校自立自強,不乏考上資優班學生,證明小校學生仍有競爭力;以區域結盟方式自力更生,創造良好口碑,如雙春與瑞峰的「海誓山盟」、頂州與宅港的「桃李結義」等。
小校裁併後,估計1年約節省人事費800至1000萬元,這筆費用只要縣政府少辦些沒有意義、拜拜式的嘉年華活動就可補過來。但對地方來說,失去一所學校如同失去凝聚社區力量的精神堡壘,不是當政者所能深刻體會。
縣政府曾信誓旦旦說,裁併後會有妥善規畫,但除了少數活化成功,多數已淪為廢墟,令地方人士失望透頂。當政者不是常說,要趴下來傾聽地方的聲音嗎?地方希望保留精神寄託的學校,為政者聽到了嗎?還是充耳不聞呢?三思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