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玉牌看來有點髒,原本是質地不錯的白玉,卻沾惹到類似水銀沁的黑色物體,使得品相變差。仔細觀察黑色部分的成分,並不是水銀沁或提油所形成的,那黑色的應該是柏油。


  我不知道柏油是何時引進中國,用柏油來仿造沁色應該是不可能,因為柏油是黏附在器表,像是多了一層黑皮,而不會像提油那樣顏色混進玉質裡。不過近代確實有些粗仿品,黑漆漆的部分就是上柏油,但那些是很粗糙的東西,甚至連仿的資格都算不上。


  這件以做工研判是清代玉牌,清代玉牌做色仿古的很少,大部分玉牌有上色的都是為了增進玉色變化以達到美觀的效果,不會為了要仿古卻搞得降低品相美觀。既然如此,那麼這玉牌上的柏油是怎麼來的呢?


  我提出一個觀點供參考。我有收藏一把文革時期的黑蓋紅柿壺,這把壺是十八年前我朋友所贈,推究這把壺的收藏歷程,可以很肯定是在文革晚期所購得的。這把壺底印款是「中國宜興」,但印款被塗過柏油!我請教玩壺高手,為何印款上會有柏油?高手說他們早期玩壺就收過不少印款被柏油蓋住的壺,因為當時兩岸對立狀況下,大陸產品禁止進入台灣,若要進入台灣都要靠竄改產地經轉口貿易進口,或則就是走私。而中國的產地標誌在某段嚴格取締的時間內會被刻意塗抹遮掩,而關係最緊張的就是在大陸文革後期那時候。


  文革當時有所謂「破四舊」,大量古物因而遭受破壞,銅鐵器回爐熔解,更在欠缺外匯的情況下,瓷器字畫以尺寸大小計價,玉器是秤斤兩的賣到國外以換取外匯。被賣出來的還好,很多文物就被紅衛兵當場敲破打壞,據說有些人為了保存器物,以塗汙的方式變相達到保護文物不致於遭受破壞,或者就是為了破壞物品,而以潑柏油來污染器物。


  這些是我聽來和看書知道的,畢竟我沒到過大陸參訪,更不可能經歷那段浩劫,所以無從證實,上述僅當參考。


  而這件玉牌依我的猜想,認為上面的柏油是以前曾經沾到柏油,之後經過清洗才變成現在模樣!作工是清代的,至於沾上柏油再清理的時間,我認為最晚在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之初,畢竟在我手上也超過十五年了,老的皮殼味道是騙不了人的。


  這樣的推斷純屬玩物的樂趣,猜中與否,也不影響這件玉牌應有的價值。柏油的痕跡總是一種缺陷,每次看都覺得礙眼,我只好從中找找自嘲自娛的法子,如此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