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故玉4.jpg

故玉10.PNG

故玉9.PNG


乾隆工玉雕的字
  有刻字的玉器總是特別吸引人,一般常見的玉雕陰刻字體有明顯的砣具痕,砣痕直來直往,線條呈兩頭尖的橄欖型,無法表現出漢字書法那種提按頓挫之美,字型呆板不流暢。
  乾隆御製玉器的陰刻字體出現一種前所未見的雕工,這種刻法可以像石雕的碑帖一般,將字體輪廓完整的複製刻出,展現書法之美。乾隆非常喜愛玉雕,也是藝術品味高尚的皇帝,這種字體的出現應該是乾隆的要求,才會有玉匠願意不計代價,耗費心力與時間去刻出這樣的字體。
  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徐琳小姐對乾隆工的研究,徐琳:「乾隆特別愛寫詩,我算了一下,從他出生到去世平均下來是一天一首。乾隆玉器上的詩相當多。為此他專門培養了玉雕刻字的師傅,這些人必須既懂玉雕,又要刻出書法的筆意來,這是非常難的,甚至比制玉本身還難。而且在不同器物上刻字不一樣,玉上刻字是比較獨特的,因為用到的工具與瓷器和玻璃器不同。據估計,這些玉雕刻字師傅平均一天只能完成兩三個字左右,像《大禹治水》玉山子,僅刻字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
  「曾經有一折檔案,乾隆四十四年太廟要做一套玉寶和玉冊,因宮廷里的刻字師傅不夠,從蘇州臨時徵調16名刻字師傅,用一年的時間刻了4000個漢字,8000個滿文字,平均一天一個人就刻兩個字。當時比較擅長刻字的朱時雲、朱永泰都是有名的高手,他們的工資比普通的琢玉工匠高一倍。」
  若是以砣具刻字,除了勾撇之外,字體筆劃幾劃也就是幾道砣痕而已,怎麼御用的巧手玉匠一天才刻兩個字?這就是乾隆工的字體刻法特別的地方。在台北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可以找到許多有刻字的乾隆御製玉器,雖然沒有針對字體近拍的照片,但下載圖片放大觀看,還是能發現字體雕工和傳統砣具刻法不同。
  以同樣是故宮典藏的扳指為例,一件標示為宋的刻字搬指(這件的年代問題以前我有發過一篇文),這件不是乾隆御製玉器,這種字體就是砣具刻出的(圖一、二),這種刻法在諸多玉器上都能看到。
  再比對故宮舊藏的乾隆御製玉器,不管是扳指上(圖三、四)的字還是玉冊(圖五起)上的字,這種能將複製書法之美的字體,刻工都和上面講那件扳指不同。御製詩文、玉冊之外,玉器的底款也是這種刻法。
  這種字體刻法每一筆一畫都是由許多微細的線條組成,所以能隨書法字體的粗細而調整;也因為線條微細,每一筆一橫都是多次反覆刻畫,細心描繪而成,所以才能將書法的提按頓挫呈現出來。
  個人推測,這種一筆一畫都是由細微線條組成的刻工,可能是由手持銳器推動解玉砂慢慢刻畫而成,所以才會特別的費時。這種字體可說是乾隆工的特色之一,但不表示乾隆時期的宮廷玉器都是這種刻法,而是代表乾隆工巔峰時期的工藝。
  現代仿製這種字體應該是以割玻璃那種鑽石刀刻字,所以也會是細微陰線組成線條,只是這些細微陰線溝槽會較微銳利。另外呈現的書法字體美感也會較差。


 

故玉11.PNG

故玉3.PNG

故玉5.PNG

故8.jpg

故玉1.PNG

故玉6.PNG

故7.jpg

故玉2.PNG

故玉8.PNG

故玉7.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desir 的頭像
    jadesir

    黃大俠的部落格

    jade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