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故宮收藏不少件乾隆時期加上底座做為實用器的琮,乾隆當時把琮誤認為是「杠頭」,似乎幫這種外方內圓的東西加上底座,就是一番古玉新用的好方法!所以故宮裡高的矮的琮,只要是中間孔距夠大的都會被加上座子,有的變成筆筒、有的變成藏寶盒。


  不過這種用法並非乾隆首創,早在南宋就有官窯平底「琮式瓶」的出現,可見在宋代當時的人就已經改變了琮的用途,或者應該說「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這「周禮」記載的「六禮、六瑞」,讀書人依舊朗朗上口,「璧」的樣子隨著時代演進而不曾退出舞台,但「琮」是什麼樣式?早就淹沒在歷史洪流裡。


  事實上在考古發現裡,琮的禮器地位可能在漢代就已經遺忘光了!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琮已被加上玉片做底,竟然變成了陪葬的生殖器套子!另一件江蘇漣水三里墩漢墓出土的琮就比較幸運,是加上精雕的鎏金的銀座與蓋子。可見乾隆也不過是邯鄲學步而已,歷史變遷掩蓋了多少事物的本質,將琮誤認為杠頭自然也不能笑他認識淺薄了。


  這件平底琮姑且也稱為琮式瓶,我是認為並沒有明確的時代風格可供斷代,但看皮殼老化與較為粗糙的去心方式,加上南宋琮式瓶瓷器的出現,推估這件玉器應在宋至明之間,偏向明代可能較大。雖然宋仿古很流行,但宋琮式瓶都是仿長柱型多節的琮,而這件的提油褪色似經過一段較長時間,故斷定明代應該是最為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