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


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


 


  這首「鳳陽花鼓」傳唱數百年,在玉器的表現上,標準的「鳳陽花鼓」圖案應是扭腰擺臀手持或腰繫花鼓的「鳳陽女」;但是還有一種女人和猴子的圖案,玩家們稱這叫「鳳陽婆」。


  最早的「鳳陽歌」是一首歌功頌德的歌,為了歌頌鳳陽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賜予當地的恩澤:


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


鳳陽真是好地方,赤龍升天金鳳翔,


數數天上多少星,點點鳳陽多少將。


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


鳳陽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蕩,


不服徭役不納糧,淮河兩岸喜洋洋。


 


  明末朝政腐敗、天災人禍不斷,闖王李自成攻佔鳳陽後接受幕僚建議,以收攏民心,詆毀朱皇朝,便改編原本歌頌朱元璋的「鳳陽歌」歌詞,變成: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到了清初,為了消除漢人對明朝思念,減少百姓對滿清的反抗,延續李自成對鳳陽歌的論調,歌詞變成:


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


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這個就是現代流行的「鳳陽花鼓」歌詞採用較多的版本,但在這幾個階段的「鳳陽歌」裡都沒有鳳陽人帶著猴子雜耍獻技的描述。在史實上,明初朱元璋為了快速繁榮鳳陽,施以移民及安置流民的手段,並強行遷徙江南富民十四萬戶至鳳陽,且禁止這些人返鄉。因為對家鄉的思念及為了祭拜祖先,這些被強行遷入的人便假裝行乞賣藝,偷偷的潛回故鄉省墓探親,這是最早「鳳陽歌」流傳開來的原因。到了明末政權崩潰,鳳陽有大量返鄉人潮出現加上李自成兵敗的潰兵流竄行乞,「鳳陽歌」漸漸成了行乞藝人的招牌歌曲;而「鳳陽婆」也成為行乞藝人的代名詞。


  在於吉祥玉器盛行的明清時期,「鳳陽婆」這類題材為何會被大量採用?我不太能了解,難道是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嗎?我想或許是如唐代的「胡人圖案」及元代「春水秋山」那樣,只是當時社會狀況的寫真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