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開始玩古玉時,前輩有教導我,一定要去故宮參觀古玉,把故宮藏玉當成收藏標準!所以民國八十年我第一次自己上台北玩,就是特地要去故宮參觀。


  記得故宮玉器展覽廳並不算大,當時展品也幾乎全是清宮舊藏玉器,僅少數是藏家捐贈的,台北故宮成立後編列經費藏購的玉器應該是沒有,而清宮舊藏很多高古件都是盤熟的玉器,和現在玉器市場接觸的以生坑為主,味道是不同的。


  玉器廳逛一圈還覺得不過癮,正好注意旁邊有個通道,牆邊寫著「痕都斯坦玉器」。坦白講,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痕都斯坦玉器」,只是看到「玉器」兩個字,就走進通道往痕都斯坦玉器展覽廳參觀。


  第一次參觀痕都斯坦玉器感覺只是新奇,感受到異國玉器風格不同外,其實並沒有精艷的感覺,似乎是因為那些展品展出前都沒事先細心擦拭整理,蒙塵的玉器少了動人的光澤,就沒那麼吸引人了。雖然這個展覽是在民國七十二年就開始,已經過了八年,幸好展覽專書「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展圖錄」還能買得到,我看過一遍後才把痕都斯坦玉器的來由搞清楚。


  後來我陸續買到幾件價格不貴的痕都斯坦玉器,其實是因為當年看過展覽後,心裡有特別的印象,就注意到歐洲地區舉辦的拍賣目錄裡常可看到痕都斯坦玉器的蹤影,而且以我認知的價值來比較,痕都斯坦玉器的價格比在香港拍賣的同時期清代玉器便宜不少!因此我才對收藏痕都斯坦玉器很有興趣。


  最近在88玉網「慎終如始」網友貼出一件主題名為中東玉件的玉器: http://www.88jadeweb.com.tw/show.asp?id=26576&bd=2&totable=1


  這件玉器網友們的回覆都覺得是老件,只是有網友說中國也有製造此類玉器。我是認為這件的風格特性相當明顯,不像清朝內地仿製。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所以這幾天特地把相關書籍翻出來查閱。


  早在民國七十二年故宮舉辦痕都斯坦玉器特展,當時鄧淑蘋女士就在圖錄文字部分有說到,乾隆曾命令玉工仿製一件得自伊黎準部玉盤,之後雖未再命令仿製,但因為乾隆的喜好,影響所及之下,痕都斯坦的玉雕風格與技術也被玉工吸收而併入清代玉器風格裡,所以類似痕都斯坦玉器花葉紋在不少清中晚期玉器上都能找到形似的圖案。但是網友這件中東玉件圖案可說是原汁原味,不同於那種經過融合的風格,這點可在鄧淑蘋女士間隔二十四年後,配合故宮「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展覽而重新整理出版的圖錄裡可找到相關的資料。


  鄧淑蘋女士在民國七十二年出版痕都斯坦玉器特展圖錄後,就陸續收到許多外國相關學者的交流訊息與意見,其中一些學者專家的不同見解,讓鄧女士對清宮舊藏裡部分痕都斯坦玉器的製作地產生疑問。在2002年上海博物館為慶祝建館五十週年而舉辦的「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上,鄧女士撰寫的研討論文「清宮舊藏伊斯蘭風格玉器的初步研究」一文裡,就可以看出鄧女士對痕都斯坦玉器的分類與命名有進一步的看法與研究,這也是之後在民國九十六年故宮舉辦「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展覽的由來。


  原本在痕都斯坦玉器特展圖錄書裡是寫著「蒙兀兒玉器與土耳其玉器,在清宮的收藏中合稱痕都斯坦玉器」,再次出書會由「痕都斯坦玉器」變更為「伊斯蘭玉器」,主要是鄧女士認為清宮舊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其實來源不僅是舊稱痕都斯坦的北印度與巴基斯坦一帶玉器,其實是包含南亞、中亞、西亞至東歐等各地不同國度的玉器,且玉雕風格上略有差異,所以在新的展覽圖錄裡做了詳細的分類,且因當時製作這些玉器的國家都是信奉回教,所以就統稱為「伊斯蘭玉器」。


  而我在將網友這件中東玉件與伊斯蘭玉器書上展品圖片做比對後,發現以圖案來講,最類似的是P161展品204.的印度貼花葉形盒的上蓋的圖案,同樣是由一個根部衍生出三股枝葉,中間那股在圖案中央開了一盞最大的花。其次類似的是P104展品115.蒙兀兒帝國葉形盒的上蓋圖案。現今的印度是在當時蒙兀兒帝國領土範圍內,鄧女士將這區域製作的玉器區分為蒙兀兒和印度,主要是鄧女士認為裡面有部分玉器風格與典型蒙兀兒玉雕風格有點差異,所以特地做出的區隔,其實廣泛來講都是屬於蒙兀兒帝國的玉器。


  若是如此,似乎慎兄這件玉器應該就是蒙兀兒時期的玉器,與出售此玉件的英國賣家講法一致。但是除了圖案外,我比對玉雕風格,這件卻與書中蒙兀兒玉器不同,反而是與後面刊載的顎圖曼帝國玉器類似。我看第四章的文字敘述才知道,顎圖曼帝國領土主要部分就是現今的土耳其,雖然與現在巴基斯坦、印度區域為主要領土的蒙兀兒帝國有一段不短的距離,但是顎圖曼和蒙兀兒兩個帝國卻是有著同樣突厥裔父系血緣,也有同樣的宗教信仰,所以玉雕藝術上有類似的地方是可以理解的。


  顎圖曼帝國玉器有幾項特徵,鄧女士書中寫的第一點就是「每個花瓣或葉片都依花葉之形磨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凹窩,也就是所謂的淺杓雕技術」。我近一步觀察書中玉器的花葉紋,蒙兀兒玉器除鑲嵌器外,有紋飾的都是淺浮雕的工法;而慎兄這件卻是陰線雕,並在花葉部分以砣具磨出凹窩。鄧女士也寫到「約自1626年以後,蒙兀兒的玉雕已不採取波斯式的陰刻紋飾的傳統,開始發展淺浮雕的花葉紋了」。而這些花葉的凹窩部分,我不認為像英國賣家說的原本可能還有鑲金,凹窩的功用應該是為了使玉器在光線照射下呈現多樣的反射光澤,並藉以增強層次感。


  鄧女士說國際間對顎圖曼帝國玉器的研究很少,而這本書裡刊載的顎圖曼玉器數量也比不上蒙兀兒玉器,畢竟在地緣關係上,還是蒙兀兒帝國貼近清朝領土,所以欠缺更多的顎圖曼玉器資料來比對慎兄這件玉器,尤其是書上完全沒有片狀的掛件可比對,這是比較可惜的。不過在不乏蒙兀兒玉器可供比對的狀況下,蒙兀兒玉器有類似構圖卻沒相同的雕法,雖然圖案風格較接近蒙兀兒玉器,但我認為以凹窩工藝這一個顎圖曼玉器獨特的雕琢風格特徵,再加上1626年以後蒙兀兒玉雕已不採陰刻紋飾,應該可以將這件是蒙兀兒玉器的可能排除在外。若這不是蒙兀兒玉器,那麼會是顎圖曼玉器嗎?



  慎兄在88玉網的討論裡有貼兩個外國拍賣公司類似玉牌的拍品網址,這兩個拍品的介紹都是「LATE TIMURID OR EARLY SAFAVID SPINACH JADE PENDANT, IRAN」,翻譯就是「帖木兒帝國晚期或薩非王朝早期的波菜玉墬飾」。帖木兒帝國(1370~1506)和顎圖曼(1299~1922)都是突厥裔所創立的國家,有著同樣的父系血緣關係,帖木兒帝國是被烏茲別克族所消滅,帖木兒第六代孫巴伯兒率軍攻佔印度,在巴基斯坦與印度為主的區域建立蒙兀兒帝國(1526~1858)。而薩非王朝(1501~1736)就是在滅亡的帖木兒帝國領土中,原本屬於波斯的區域所成立的國家,這位置正好居於顎圖曼與蒙兀兒兩個帝國中間,薩非王朝主要領土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


  以這些歷史與領土關係來看,顎圖曼不曾佔領薩非,蒙兀兒也不曾佔領薩非,反而薩非王朝是為了對抗顎圖曼入侵(有回教不同教派的宗教因素),而於帖木兒帝國末期佔領波斯區域所成立的一個伊斯蘭教什葉派國家,或許是因此薩非王朝居中的地理位置,同樣也是古代絲路西段中線南線往來必經的要道,因為戰爭導致人民的遷移,以及交易的往來,都可能使薩非王朝有機會吸收左右兩個帝國的風格與技藝,所以這件玉器很可能是融合顎圖曼與蒙兀兒風格的「薩非玉器」。


  會說是「薩非玉器」而不說是之前佔領波斯區域的「帖木兒玉器」,因為這若是帖木兒的風格,則帖木兒後代創立的蒙兀兒帝國其玉器工藝應該會有這種凹窩特徵的傳承,而不是出現在顎圖曼玉器上。既然凹窩工藝不見於蒙兀兒玉器,反而是出現在顎圖曼玉器上,這件的花葉紋圖案又最接近蒙兀兒玉器,蒙兀兒玉雕最巔峰的時間是在十七世紀早期至中期(1628~1658),工藝發展的巔峰也是對外傳播影響最大的時候,以此推估這種集合「蒙兀兒的花葉圖案」和「波斯式的陰刻紋飾」與「顎圖曼的淺杓雕技術」的玉牌,是年代不至早於十七世紀早中期的薩非玉器,相當於明末清初時期。



  另外伊斯蘭玉器這本書裡,鄧女士做出「典型蒙兀兒風格玉器」與「非典型蒙兀兒風格的印度玉器」的區隔,但文章中卻有部分以「土耳其玉器」來代替「顎圖曼玉器」。我想蒙兀兒玉器不等同於印度玉器,顎圖曼玉器當然也不等同於土耳其玉器。不是時代與國名的問題而已,而是當時蒙兀兒帝國和顎圖曼帝國的領土範圍之大,不是現在印度和土耳其兩國所能涵蓋的了的,雖然有些中文翻譯「顎圖曼」也翻做「奧斯曼」,顎圖曼帝國又稱「顎圖曼土耳其帝國」或「土耳其帝國」,但是在表示特定時代風格上,爲了避免混淆,還是應以「顎圖曼玉器」稱呼較適當。


 


參考專書:
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

//譯者: 主編鄧淑蘋

http://www.govbooks.com.tw/viewitem.aspx?prodno=6023

故宮伊斯蘭玉器特展介紹:
http://www.npm.gov.tw/exh96/islamicjade/intro_ch.htm


 


風格類似的玉牌之一:


http://www.thehartmangallery.com/index.php?d=item&&id=78



風格類似的玉牌之二:



http://www.christies.com/LotFinder/lot_details.aspx?from=salesummary&intObjectID=4794929&sid=c33b5dee-2aff-44c4-bf49-b899689ddbae



















以上圖片均為為網友慎終如始的玉牌



風格類似的玉牌之一



風格類似的玉牌之二










"清宮舊藏伊斯蘭風格玉器的初步研究"論文






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P161展品204.印度貼花葉形盒



典型蒙兀兒風格圖案



非典型蒙兀兒風格圖案



顎圖曼玉器特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de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